02
2010
01

粤语的变化

語言的變化

    好幾年前,因事忙下午三點多才走到學校附近的一所麵店用午膳。那是個靑黃不接的時間,整個麵舖的食客就只我和另一 位年長的婦人。正吃麵的時候,聽到婦人問侍應道:“先生,你們可有白油沒有?”侍應瞪着她,不曉得她要的是甚麼。她又重複一次:“你們有沒有白油?”侍應 還是一臉茫然,我耐不住替她向侍應解釋說:“她想要一些醬油。”

    後來跟同事談起,他們都說未聽過稱醬油為“白油”的,只有一位說,他依稀記得他外祖母用過“白油”這個詞,叫我立時覺得老了很多,和同事之間也起了代溝。

    我 生長在香港,直至六三年離港升學,港澳兩地,一般人都把醬油叫作“白油(陰上聲)”,六十歲以上,久居港澳的人大抵都還記得吧。然而,到得我八○年代中回 港工作,不知何時,“白油”已成絕響。醬油,在港澳,都稱作“豉油”了。(醬油沒有白色的,為甚麼稱為白油,那卻是問倒了我。如果有讀者能提供一個解釋, 我非常感謝。)

    聽到過一位專門硏究粵語的學者的演講。他蒐集了不少十九世紀末葉至二次大戰前,給外國人用的廣東話口語課本,作他的 硏究資料。他指出二十世紀前,廣東口語甚少用上“咗”字,凡是今日用“咗”的地方,都用“嘵”(陰平聲)。譬如今日問“食‘咗’飯未呀?”當時都作:“食 嘵飯未呀?”(如果讀者能夠找到一本當年的廣東話版基督敎聖經,便可以看到“嘵”字是怎樣的通行了。) 可是自民國初年,“咗”字便慢慢抬頭。到抗戰前, “咗”“嘵”同樣通行,並行不輟。抗戰以後,更全是“咗”字天下了。除了一些上了年紀的,或專門硏究粵語的學人,再沒有幾個人聽過“嘵”字、記得它的風光 日子了。

    語言是不斷地變的,上述兩個例子就是好證據。 它怎樣變,為甚麼那樣變,卻往往是難以回答的。就如,為甚麼今日沒有人稱醬 油作“白油”?為甚麼“嘵”字現今已鮮為人用,“咗”字代之而興?我們很難回答。然而,如果我們對語言有興趣,便必須牢記,只有死去了的語言才不會變,越 有活力的語言變得越快,也變得越多。

 

陳永明(美國)

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